正式会员
- 积分
- 62
- 金钱
- 2820
- 威望
- 62
- 注册时间
- 2010-9-10
|
本帖最后由 阿牛 于 2016-5-29 22:14 编辑 c& U1 C" ]. {! n' @" ?
- O4 L7 r' u% s( t. E6 }3 I" I
" S+ e0 ^; v, ?7 y/ a $ K, H+ m) W" a- X& ^
孩子交友的问题,一直是爸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。问得多的,比如,孩子被欺负了,怎么办?孩子们在交往中发生争抢,怎么处理?等等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问题被问及的频率比较高,那就是,怎样让孩子成为更受欢迎的人。
, @+ Q3 }' M4 E 如,一位妈妈问:. x5 D0 G8 W, E
罗静老师,您好!我有个女儿3岁半了。最近她在跟一个好朋友一起玩时,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:
$ ^3 S' f5 X; ?) {& W 两人正玩得很好的时候,那个女孩突然发现另一个认识的小朋友,就会对我女儿说,我不跟你玩了,你到别处去玩。然后,我女儿落单了,很难过的表情。: c* s4 R, P9 \
女儿问我:“她为什么不跟我玩了?”我说:“她跟你玩的,等下还会跟你玩。”显然这样的回答帮不了她,她还是站着不动,很难受。这种事发生很多次了。遇到这种事,我应该怎么做呢?我又如何让孩子成为更受同伴欢迎的人呢?
: c |6 @* h* P7 c/ x$ Y5 {/ a! [ 在这个案例中,孩子碰到了被同伴拒绝的人际交往问题,然而妈妈的回答却在回避问题,并未给出恰当引导。对此,我的建议是:( E1 u2 \- X% N' W: g# `, T
1. 给予孩子共情。如,问“宝贝,好朋友跟别人玩不跟你玩,你有些伤心是不是?”及时关注和回应她的情绪。因为小伙伴不跟自己玩了,孩子很可能会因此怀疑自己,觉得自己是不受欢迎的,不被喜欢的,不被接纳的。于是,父母的接纳就尤其显得重要。
* T8 T, \6 J2 y 2.维护孩子的自我。当孩子向大人就遇到的人际问题进行询问时,其实是求助的信号。这时大人可以给孩子客观的解释,比如告诉孩子:她现在选择跟别人玩了,那是她自己的事,并不是你的错。如此帮孩子区分出人际中“你”和“他人”之间必要的界限,维护“我”的完整。
) D! l! T2 q+ ^' X$ Q/ F2 } 3.要给孩子一个解决问题的建议,教给孩子一些互动技巧:“宝贝,下次你可以主动问问他们愿不愿意三个人一起玩,比如你可以提议你们一起去做一个新游戏。如果他们不愿意,你可以再找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啊。”再或者,进一步引导孩子:“接下来,你觉得/你想怎么办呢?”
5 M1 T: o' Q9 Y! H2 P 至于让孩子成为更受同伴欢迎的人,有更好的人缘,结交更多的朋友,爸妈们在平时的生活中,还需要教会孩子一些社会化的技巧,如:4 a6 [ p) H1 d* F8 W9 D+ X! Z+ B Z" p
1.展示给孩子看,如何正常地与人打招呼、交往. Q( P- X2 ^2 I; e- j
就是自然而然展示给孩子,正常的人际交往是怎样的。不要强迫孩子主动打招呼,这会给孩子带去压力。要知道,不是你说什么,孩子就会做,而是你做了,孩子就能学会如何做。
e+ Y2 N( M$ @7 Q$ {) i& o 另外,记得当着外人的面,不要随意给自己孩子贴标签,比如“我家孩子太内向啦,不爱说话”这样的话。这些话,不仅损伤孩子的自信,而且很轻易会熄灭掉一个孩子开口、主动进行人际交往的欲望。
) P3 v; ^. L# e* Z8 r# X' V 2.尊重孩子的选择和个性特点$ p/ {( m# \1 g6 }6 q G7 d4 g
有的孩子只喜欢和一两个固定同伴一起玩,于是父母们常常问我:“罗老师,孩子只和固定的孩子玩,会有影响吗?”其实,“朋友”数量的多少并没有那么高的参照价值。父母该关注的不是孩子的朋友多少,而是与朋友相处时候的质量。2 R8 R4 J/ B6 n" f* S
也有的孩子不爱大声嚷嚷,在人群中显得安静了些。于是父母眼羡那些在一群孩子里头大嗓子的孩子,认为看起来更开朗。但事实上大嗓门并不意味着说服力。所以,我们仍然应该以关注孩子同伴交往中友谊维系的时间、协作关系等为主。
# D+ K' i W2 m# k 3.多进行家庭游戏,教会孩子说“需要我帮你吗”、“你能帮助我吗”、“让我们一起吧”
) C" f! j8 P7 z# S6 W/ R4 Q5 z 孩子们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游戏基础上的。游戏可以教会孩子各种应对外界的常识,以及规则。所以,平时最好能有固定的家庭亲子游戏时间,通过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,帮孩子学会分享、合作的技巧。
( I& M7 R$ |) D& v y$ [ “需要我帮你吗”显示的是一种积极的、主动承担的态度;“你能帮助我吗”不是示弱,而是一种懂得求助的能力;“让我们一起吧”,可以用在分享的时候,也可以用来提议某次协作。另外,初次介入一个陌生群体时,需要教会孩子询问:“我可以跟你们一起玩吗。”同时,告诉孩子,被拒绝是正常的,我们可以找别人玩,或者稍后再试试。
C) G. ~# m6 j# a1 t 4.带孩子接触更多小朋友
) Y1 l' |( c$ W( X! n/ n8 ^
T) C) { l' d 不少父母过度保护孩子,或者由于个人性格原因,不太带孩子去“凑热闹”。实际上,多带孩子去公园、广场等有较多小朋友的地方玩儿,对孩子来说,都是很宝贵的社交演练。
* U& h& z# c8 e. K/ V# ~ 也可多带孩子去找同事或亲友家的比较大的孩子玩,带一带。大孩子一般已经习得了基本的社交技巧,小孩子通过模仿学得更快。
5 _& F' R ~& i) L1 I 平时的亲子阅读、亲子互动过程中,也可以不经意(至少装的不经意一点)给孩子讲讲怎么交朋友,或者给他看看这方面的绘本。; ^) `# y2 s" A! | Q9 ~
除了教孩子社交技巧,随时反思家庭教养方式也很重要。若父母观察发现,自己的孩子总是不能够合群,因为过于边缘化或者太有攻击性而被人拒绝,那么一定和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系。——被溺爱的孩子不能考虑他人,或者容易有依赖性;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则要么富有侵略性、企图通过攻击引起他人注意,要么自我价值感、存在感很弱,表现的怯懦、消极。9 [/ ]# u: v4 K5 m
最后,还要提醒爸妈们:足够的安全感、良好的亲子关系,会让孩子社会化的过程更顺畅,因为父母恰当的爱与回应,会内化为孩子对自我价值的确定、对自己的认可和喜欢。真正喜欢、尊重自己的人,才能懂得善待他人。: U `$ l( P, u+ K I4 @4 r
. I4 `9 X c( ]+ ~- T6 Y. I
' b1 N" ~+ j9 ]3 `+ j
, Y" z5 [, o0 R0 Y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