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【解局】擅闯中国领土、叫嚣不惧开战,印度要搞什么?最近,中印边境不太消停。! g$ [! n1 X" q/ f3 h
从6月26日起,中国外交部、国防部连续对印度媒体“爆料”的“中印边境两军对峙”事件进行表态,外交部发言人更是拿出照片,证明印度边防人员非法越境”;3 o' ^$ M4 l; W( }1 W5 g
而据印度媒体报道,印度陆军参谋长号称,印度此次是在为“2.5线战争”做准备,应对中国、巴基斯坦和国内的安全威胁,并声称“2017年的印度已经和1962年不一样了”。$ o w' O* w* }+ ], S
所谓“2.5线战争”,提法来源于1960年代冷战时期的美国。当时美国担心苏联和中国在欧亚的威胁,提出要“在欧洲应对一场大规模战争,同时在亚洲应对一场大规模战争,在世界其他地区应对一场小规模地区冲突”(1+1+0.5)。9 W5 R) J4 @7 [2 d) K! ]+ R6 o. w
至于1962?那一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,印度的结局是“惨败”。
/ E! }! p, n& n3 z9 W- {0 q1 R* k那么,回到这次,到底边境上的冲突是什么情况?. |2 o3 n. Z& b( ?4 Q
事端! J0 t, i2 N: }1 G4 H: a
其实,根据印度媒体的报道,这场对峙从6月16日起便已开始。印度的说法是,“印度总理莫迪听取了国家安全顾问和外交部长的报告,称中方使用推土机拆掉了印度之前设立的碉堡,但双方边防部队没有发生争吵和直接的肢体冲突”。
( j9 }5 ]- {" ]) S5 j2 B* M9 [不过,印度媒体的报道也前后矛盾。之前,该国媒体称“中国军队越过锡金段边界线入侵印度领土”;28日《印度斯坦时报》则援引该国陆军参谋长的话说,“印度领土并未遭受入侵”。9 H7 g' S; W& }, V
而根据中方外交部、国防部的回应,事情的缘由则是解放军在洞朗地区进行道路施工时,印度边防人员越过中印边界的锡金段,进入中方境内,阻挠中方施工。* B( T, l% q) p! e
陆慷展示的照片可以清晰看到,印度士兵和车辆明显越过了作为边界线的分水岭,进入到中国境内。这张照片拍摄于6月18日。! n: r* o1 I! l0 _+ W
既然该国陆军参谋长承认“印度并未遭受领土入侵”,为何又要作出“准备2.5线战争”、“印度已非1962年时”这样的强硬表态?
4 L4 d* `! v1 `. ~" ^: ]+ v这其中有历史和现实两重因素。9 V j9 \3 O% `, O- e4 j4 z
历史
. Q$ h' k% K" V" `从历史角度,我们先要搞清楚“中印边界锡金段”是什么东东。) `( q( {' A1 \1 _) }
说来话就长了。简而言之就是,锡金这段的边界,依据的是1890年就签订的《中英藏印条约》。该条约当时划定的是西藏和锡金的边界,而在1975年印度吞并锡金之后,就变成了中印边境。
7 Y) q+ A1 A3 G E; r; l根据这一条约,西藏和锡金的边界是一座分水岭,界线是山的顶端。这也就是外交部29日展示之照片中的那座山的顶端,照片中划出了那条红线——! x q* M' W/ d4 ]
外交部的声明说得很清楚:“根据这一条约规定,洞朗地区属于中国领土,印军越界地区的分水岭非常清楚。印军越界进入了中国领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。印军此举违背了历史界约,也违反了印度历届政府的承诺。”
1 T* k, r. J o从地图上可以看到,印度越界之后,进入的是中国的洞朗地区。这个地区位于西藏南部,是中国、印度(锡金邦)、不丹三国的交界处。而印度、不丹,正好就是中国邻国中唯二没有与中国签订明确边界协议的国家(不丹同中国仍未建交)。" N( h% ?, l& s* B
而由于《中英藏印条约》签署于100多年前,当时的边境划定非常粗糙,跟新中国之后与其他国家签订的精确边界划分不可同日而语;但洞朗地区,则一直属于中方领土且中方实际控制(上世纪不丹边民要进入洞朗过牧需征得中方同意并缴税、中方边防部队和牧民每年在此巡逻放牧且修有设施等)。
* O$ N; c- z4 I; X由于这些原因,中印经常在边境相持。最近一次有影响力的对峙发生在2015年9月,当时印方派兵越界到中方实控线一侧1.5公里,拆除中方一个在建的哨所,引发中方军队采取反制措施,增加了军队部署。+ j5 P8 c8 l+ g( O. R
而此前,即便是中印在边境东段的“对峙”不断增多,也从不曾发生在锡金段的边界。事实上,中印双方都认为中印边界的锡金段没有争议。2017年年初,中国驻印大使还提出,双方可以商谈锡金段的边界条约,争取实现边界谈判的早期收获;印度外交部发表的声明中,也并认为对主权归属问题提出任何怀疑。% ^5 _( c' K1 _! w4 @- _
那为什么印度又突然在这里跳出来搞事情呢?
+ q/ q9 P! A ^, [
! n$ W4 X$ N3 \# d+ @ u5 I 7 T: ]% W7 g; r3 P- X2 f
/ Y, c1 Y$ k1 Q/ H7 v" q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