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式会员
- 积分
- 62
- 金钱
- 2820
- 威望
- 62
- 注册时间
- 2010-9-10
|
做父母的最在意的就是对孩子的教育,可有时生活中的一些失误却可能成为阻碍孩子成长的障碍,以下六件事可能适得其反,父母千万要小心。
9 B+ v! m; t- _% f7 Z
: G0 z$ E- D9 a- @场景1:别因孩子可爱就乱了套* o& o- |8 P8 H' O9 b
) f9 }; T$ E7 N0 N6 B3 ^; I; z/ X妞妞刚起床一会,乐滋滋地在房间看《天线宝宝》。“妞妞乖,把尿包扔到垃圾桶去!”妈妈在外面喊。这时,爷爷进房间了,妞妞马上笑嘻嘻地说:“爷爷扔,爷爷扔!”% l b' A* K4 r1 b: J4 A3 ~
9 p8 i+ t' j$ q5 z+ F& S* N
爷爷慈爱地摸了下妞妞的头,提了尿包走出来,有些得意地跟妈妈说:“咱家妞妞越来越聪明了,自己不扔叫我扔,这小家伙,呵呵。”4 @9 b, T! ^0 |* v% ]. E8 b) p" }! i
# H7 E% V4 H# S" l4 e% {' m
妞妞一周8了,爷爷闲下来,最喜欢逗妞妞玩。“妞,打爷爷,打爷爷!”爷爷笑眯眯地抓起宝宝的小手,轻轻拍打着自己的脸庞,妞妞一边拍,一边“咯咯”地笑了起来。
4 \4 t" e1 @0 w" A+ W) U: Y
& t% [! L+ y2 V0 v x' h( Q. j6 K+ u; k点评6 K8 e$ D: o W- j5 ^3 p! k. z
0 d: R8 L5 H% s0 c8 p
当孩子们动用“小聪明”、“小伎俩”来对付大人时,很多家长明知道不对,却又忍不住对孩子的机灵津津乐道。家长表情、语气、行动的不一致性,常常让孩子无法正确分辨,导致了错误的模仿。
' A* i$ I! t) ?* M* N% R3 t# k7 Z& ~( f$ x. z9 y
专家支招
@ r0 w$ l6 T" h' n/ y* Q7 Q4 F# x) F. g# S5 Q, x. ~2 [
孩子最初的社会秩序感和规则,往往来自于耳濡目染的家庭环境。妞妞确实很聪明,懂得把事情“转嫁”给爷爷做,但这并不值得赞赏。父母应该语气平静地告诉她,自己的事情还得自己做。面对孩子的“聪明”,家长要多些理性,并且全家一致。
7 f0 c& R, q1 G+ v
0 W, h5 P9 |# z8 L3 E4 X7 Z% I& ?场景2:不要替孩子“长脸”
! X* g" g1 @2 l8 j: x9 Q
2 t# r {+ [+ B4 o* C! U乐乐和妈妈一起堆沙子。一会儿提水,一会儿堆土,亲子氛围其乐融融。这时,有小同伴过来了,想借一把铲子。还没等乐乐作出反应,妈妈就说开了:“乐乐,借给哥哥,好吗?乐乐乖,好东西要大家分享。妈妈告诉过你,要大方的……”长篇大论后,妈妈把铲子给了同伴。可乐乐呢?转身走开了。
2 M9 y& T( G+ I: F; A2 N% W5 @" s
4 T% e" G" z& Y点评
) _* r: ?0 p$ Z2 {* Z4 q6 h9 Q' M: r0 n8 w3 e
孩子大一些,带出去玩,家长当然希望孩子给自己“长脸”。但乐乐妈的行为,实质上干扰了孩子之间的独立交往,让乐乐失去了一个跟同伴交往的锻炼机会。
) B- U' X# A: x7 u' S# R
! C; |2 |( j/ P c* a+ x; l* G5 L专家支招/ Q P7 I4 g3 D5 l g5 f
9 g; _" m1 M+ \+ F
聪明的家长永远是站在孩子身后。碰到类似问题,家长不妨等一等,先观察下孩子的反应,如果孩子很乐于把铲子借给对方,马上拥抱孩子,告诉孩子:“你很棒!”如果孩子不肯借,你再适时加入,引导他与同伴正确交往。
# u! I, y) E5 B5 r" |/ Z- [$ f: q& E( K, Q' ]' ?% B" j
场景3:别用世俗偏见评价孩子
8 T0 X5 \& _% q( W
3 Q+ M1 D Q* T0 `* X) ]" |8 u海洋球池里,一群孩子在玩耍。一个哥哥快速、熟练地从一旁的滑梯上滑下,“嘭”的一声,躺在球池里了。这时,周围聊天的妈妈们循声而来,一边嘟囔着,一边把自己的宝宝从球池里抱出。霎时间,球池里只剩下两三个大孩子。4 I( c0 E( E5 h' Y2 a: c
) J0 X" G; x( j% \$ M! Q- ^# s' B5 d
点评
# x4 q7 s2 \$ z. r n7 y0 E: A* x3 o4 D0 N) Q" e+ H* t* S
看着大孩子“粗鲁”地“闯”进了海洋球池,周围聊天的妈妈们赶紧采取“保护”措施,把宝宝抱了出来。家长用自己的预想,保护了孩子的身体,却破坏了孩子们宝贵的学习环境。
* j$ C1 J/ {) D7 e' C
7 s' A0 d9 L+ ^$ c r专家支招1 m- {+ J4 K, p. ^
& `) B) v5 c8 @! a* I/ P家长心里关切着孩子,但表面上要不动声色地走到球池边。你可以引导宝宝为这个大哥哥鼓掌,而大孩子看到家长在也不会太为所欲为。何况孩子之间的交往,多数没有恶意,家长完全可以“暗中保护”,又不破坏现场的愉快气氛。
! {& j8 U+ F8 ?5 i4 @/ `' }场景5:家长的权威不是“吓”出来的 t: |9 s( N; v+ I) n
2 r* G2 Z1 U1 ~妈妈一下班回家,就看到多多正在满地跑,高兴的咯咯笑个不停,后面是奶奶拿着碗和勺子在追。6 f y: j' \ A! T# u! W
9 {! ^# Z/ _6 `% ~放下背包,妈妈说开了:“多多呀,刚才妈妈在楼下看到警察叔叔了。他告诉妈妈,正在找不认真吃饭的小宝宝,要把不乖的宝宝抓到警察局里去。你怕不怕警察叔叔?再不听话,就把你送到警察局关起来! ”! h, K% ]$ Y$ D3 {
3 O4 @9 J7 Z8 \晚饭后,妈妈看到多多玩得太兴奋了,在小区里跑来跑去的,出了不少汗。妈妈又说道:“多多,医生阿姨要来抓你了!快过来,穿衣服。不然,让你到医院,打针!”, @7 P* T$ N; p/ f
+ ]' D; D I/ S V
点评
& r, q2 E+ I" u% Q" q7 u4 e8 A' w" e/ m2 c! \! A) W
生活中,有的家长会借用“警察”、“医生”、“小偷”等这些特殊职业人物的权威,“威胁”孩子吃饭、睡觉。也许一时有效,可长久之后,孩子不仅会对这些职业产生恐惧,而且会产生不安全感。# O2 Q3 H- D( ?( w
: w: t5 n# N* D, M专家支招
, y$ J1 j! b: z* ~8 E2 d7 }4 d/ x. p4 L2 ^
孩子不听话时,家长总是忍不住摆出大人的权威,强制、命令、恐吓,这些都不是良好的沟通方式。家长何不编个可爱些的小故事呢,或顺着孩子的性情喜好,去摸索一些更睿智的方法。多些耐心和童趣跟孩子交流,孩子会更容易接受。 |
评分
-
1
查看全部评分
-
|